情人节和“三·八”妇女节过后,鲜切花价格居高不下:3月末,主产区昆明月季切花每支均价2.4元,超过情人节高峰期的平均价;百合切花批发价每扎130元,同样突破春节后的最高点;非洲菊、康乃馨等其他花卉产品同样迎来较长的高价期。高花价背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花农和种苗经销商笑开了花,而很多二级批发商和花店业主却是叫苦不迭。 我国的花卉消费仍然是以节日消费为主,但最近并没有花卉消费大节,为何会一改往年的平淡局面?我们先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据了解,造成眼下高花价现象的主因是产区供花量减少。今年春节期间,原本信心十足的花农们在产品上市时傻了眼,各地的生产者全都集中上花,特别是百合,江苏、浙江、凌源、昆明等主产区有70%的百合都在春节前后一个星期内上市,而消费地区的上海、北京、广州的鲜花批发市场成为价格厮杀的战场,结果是花农很受伤,花店乐开怀。 花多成“灾”在节后又瞬间转化为上花荒,悲喜角色也立刻互换。花价大起大落显示出鲜切花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不成熟。高花价现象也让产业隐患凸显。 首先,它反映出生产之忧。据了解,这次捕获高花价良机的花农仅有两成,各个产区生产信息缺乏沟通,大家无法准确掌握市场供需信息。而同一产区的生产者之间,产品品种和市场同质化也非常严重,这也导致价格竞争不可避免。如何让生产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品质竞争,品种差异化是关键。 其次,它凸显出消费之忧,我国传统的节日消费习惯在很大程度影响了生产者的种植计划,长久以来,绝大多数种植者也形成了固定的习惯。然而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日常花卉消费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习惯,这部分消费现在体现出的能量不算大,但却不可或缺,3月份的高花价正是最好的体现。而多数生产者似乎对日常消费并不在意。调控好节日与日常的产品生产比例来满足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还需要各个产业环节摸石头过河,摸索出规律和经验。 高花价现象反映出产业发展隐忧的同时,也能带来不少新的启发。种球和种苗供应商率先获益,高花价之下,花农对生产的信心更足,也有利于产业发展;同时,一次又一次的淡季高花价也会让生产者更加重视日常花卉消费需求,对改进生产和拓展市场有着促进的作用。一直以来,很多消费者对鲜花的文化和知识缺乏了解,一些批发商更是将鲜花当作大白菜来卖。鲜花价格的猛涨,会在一定程度上自提身价,让公众逐步了解花卉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它所表达的文化和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