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至4日,在北京园林绿化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推介会暨专题报告会上,北京市14支花卉育种研发团队集中亮相,展示兼汇报各团队在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十一五”期间,在市财政资金支持和原有工作基础上,北京花卉育种研发团队共培育出163个新品种,申请农业部新品种保护10个,北京地区良种审定6个,示范推广114个品种。 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黄丛林头阵出场,他带领的菊花研究团队不仅已收集保存各类菊花资源1559份,还培育出观赏大菊、观赏绿化小菊、食用菊花、茶菊共计100个品种,最重要的是,该团队通过建立“4+1+X”模式的产业联盟,把菊花科研与生产、深加工联通起来,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在展场60号展位上,北京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美尔特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除展示新优菊花品种外,还有茶菊、药菊、叶黄素浸膏、叶黄素粉末、叶黄素晶体等丰富的菊花深加工产品,让业界看到了菊花产业的广阔前景。 现在正是北京月季盛开的季节,然而北京园林绿化用月季90%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容易生病、抗性差是业界颇为头疼的问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园林科研所三支团队组成的月季类育种研发组有望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团队已搜集引进蔷薇、月季优良品种资源300余份,并筛选出两个优良株系已准备申请新品种权保护。中国农业大学月季育种研发团队自育品种‘北京红’现已通过北京市林木优良品种审定,另外还筛选出庭院月季新品种(系)两个、攀援月季两个。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研发团队收集了10个蔷薇种、250个现代月季品种,选育的‘红五月’、‘春潮’、‘黄手帕’等优良品种已在全市推广应用。 北京农学院百合育种研发组在景观百合新品种方面已获得了3个杂交新品种(系),其中有两个性状表现良好。最重要的是,该团队还在百合繁殖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通过应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取代传统的组培方法,加速了百合小鳞茎生产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制约百合种球国产化进程的瓶颈问题。除菊花、月季、百合3个大类外,北京市育种研发团队还在彩色马蹄莲、兰花、红掌、草花及花灌木类育种方面进行了攻关。 “育种是个长期的工作,北京市推出的这种长效管理机制不但保障了科研育种的延续性,而且有利于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后续工作。”谈及北京市在花卉育种方面的成绩,众专家认为长效管理机制是关键。目前,各研发团队的项目都是市局立项攻关的课题,每个项目均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攻关,项目采取有限目标、滚动支持、分年度实施的管理方式,确保了项目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并可以预期应用和发展前景。 “在国外,企业是育种的中坚力量,但国内企业没有那么强的研发实力和资金,研发队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尤其是北京,高校科研单位积聚,有着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北京要提升花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现实出发,依托在京科研院校的专家队伍,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努力突破新品种培育、栽培生产、采后处理等制约花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花卉处处长王春城坦言。去年北京市园林科研所的月季新品‘红五月’拍卖出120万的高价,该事件在汇报会上的再次提起鼓舞了大家的士气,育种研发团队就要集中精力培育出新优品种,不用担心“嫁”不出去。目前,北京的花卉研发平台已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促成科研单位与企业联手,上游有科研院所在前面研发,下游有生产企业和示范基地进行产业化开发,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研发模式,已形成研发———生产———市场的完整链条,出成果、见实效的局面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