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诗词文化中,花卉一直都受到许多文学家的青睐,并借花为题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如白居易的《新栽梅》、陆游的《梅花绝句》、李商隐的《桂花》、杨万里的《小池》、王安石的《咏梅》、余同麓的《咏兰》等。从诗中,我们除了体味到文人墨客借花喻人、喻物的情怀外,也发现了花卉与温度、季节的密切关系。比如余同麓《咏兰》诗中的“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 李商隐《桂花》诗中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就是很好的例证。 花的发育除受遗传基因控制外,在栽培花卉的环境因子中,温度是影响花卉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子,对花卉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各种花卉的种类和原产地气候类型不同,不同种类的花卉对温度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卉“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要求。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花卉才能正常生长。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快。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或降低,花卉的生长会随之减慢。当到达基点温度时,花卉将停止生长,若超越基点温度,将死亡。如仙人掌类在15℃~18℃才开始生长,并可忍耐50℃~60℃的高温;雪莲则在4℃时就开始生长,能忍耐-20℃~-30℃的低温。根据花卉对温度的要求,一般可分为耐寒花卉、半耐寒花卉和不耐寒花卉三类。 耐寒花卉多原产于寒带和温带地区,一般能耐0℃以上的温度,部分种类甚至可忍耐-10℃的低温,如迎春、三色堇、金鱼草、玉簪、金光菊等。半耐寒花卉多原产于温带较暖地区,耐寒力介于耐寒性与不耐寒性花卉之间。如金盏菊、紫罗兰、桂竹香等。不耐寒花卉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高温、耐热、忌寒冷。不能忍受0℃以下的温度,部分甚至不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如彩叶草、秋海棠、茉莉等要在10℃~15℃的条件下才能正常越冬。 除了对花卉生长期产生影响外,温度在花卉的休眠、萌发、开花、发育等所有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樱花、杜鹃等都在6月至8月气温高至25℃以上时进行花芽分化;卡特兰、香雪兰等则需要在20℃以下的凉爽条件下进行花芽分化。 其实,花卉的生长发育还受昼夜温度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昼温高夜温低,有利于花卉的营养积累、花期发育和延长开花时间。对于大多数花卉而言,昼夜温差以8℃~10℃最为合适。如果温差超过这一限度,无论是昼温过高或夜温过低,均会影响到花卉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此外,花卉的花期还受积温所影响。积温是指花卉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或全部的生育过程中的热量积累,即逐日平均气温之和。一般花卉,特别是感温性较强的花卉,在各个生育阶段要求的积温是比较稳定的。 随着人们对花卉观赏需求的不断提升,在花卉种养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小气候条件尽量满足花卉要求。比如人们常采取防寒、保温、加温、降温等措施,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以此来控制花卉的株高、花期及防御病虫害等。比如想让8月中旬才开花的茉莉花在10月再次开花,就必须保持夜间温度20℃以上,白天温度30℃左右才有可能;想让三角梅全年开花,就必须将温度保持在28℃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