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今天闭幕,回顾花博从开幕前风风雨雨的花价采购质疑,到中期过后参观人潮的涌现,甚至出现依依不舍、要求延后闭幕或保留特定展馆的声音,花博在民众的支持度上犹如倒吃甘蔗,充分显示花博的实力与成功。 展期171天的花博经济效益,尚待主办单位精确计算;先依台北市产发局在市议会的回答来看,至4月14日止,花博卖出851万张门票,门票收益约13亿多元,加上企业赞助13亿元、花卉订单21亿元、商业销售11亿元,连同游客的消费等,粗估花博产生的经济效益已有188亿元,高于原本预估的160亿元;若再加上住宿、餐饮等关联产业,总经济效益近300亿元。因此,以130余亿元的投入成本,创造近300亿元的直接间接总效益,可谓成绩斐然。 再从参与花博活动的产业类别来看,受惠较大的产业包括:营造工程、批发及零售、运输仓储、住宿及餐饮、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艺术娱乐及休闲服务等;这些产业大都是以内需市场为主,因此,花博活动也成功发挥了促进内需产业需求的功能。 花博的成功也显示,只要是高质量、有创意的活动,台湾民众还是愿意掏钱消费。因此,政府在促进民间消费时,不必以提高平均消费金额为主,因为民间消费占岛内生产毛额(GDP)已近六成,要再拉高并不容易;相对的,政府应以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或更具创意的消费机会,增加提升岛内边际消费倾向的诱因,尤其是在全台军公教人员7月确定加薪3%的基础上,消费端环境的强化,将是能否达成促进民间消费目标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花博虽然闭幕,但这次成功的营运模式、效益及创新的作法,开启了延伸花博效益的“后花博时代”思考。晶华酒店董事长潘思亮在赞助活动记者会上即表示,花博为台湾历来最成功的国际活动,面对“后花博时代”的开启,如何延续这股美丽的力量,是身为企业公民要思考的课题;希望在花博结束后,结合中山北路商家、国际观光与文创、时尚产业,共同打造“台北表参道”。 “台北表参道”或许仍是未经共识的潘董事长个人想法,但这样的想法明白表达,政府活动及后续规划须与在地产业的特色及发展相结合;也唯有如此,产业效益才不会因为活动的结束而终止。不过,目前政府对花博闭幕后的规划,仍仅限于花博展馆的后续营运,期望未来能看到与周遭产业相结合或互补的想法。 在其它国家或地区,均把国际性活动当做鞭策自我成长的机会;例如北京奥运或上海世博,都让市容焕然一新,大众捷运也几乎一次到位,这都是没有奥运或世博时所能想象的努力与成果。台北花博的规模固然不及奥运及世博,但仍能在经济效益及产业发展上展现好成绩,也提供了国际水平的消费展览。因此,我们仍寄望看到台北市的长期发展,能因举办花博而获得关键的进步,不只是城市景观的美化,还包括硬件的便利、软件的经营经验,或更友善对待外来观光客等软实力的提升。也就是说,多年后当大家再回顾花博时,可以清楚看出花博对台北发展的意义与贡献,而非仅是数字上的经营效益。 台北花博已成功缔造十项世界第一的辉煌纪录,再加上2009年的高雄世运会,也被世运总会长称赞为最成功一次的世运会,都显示台湾有能力办好大型的国际活动,甚至可以创造新纪录;而其最重要的关键,便是民众的热烈参与。因此,我们由衷希望,未来在台举行的大型国际活动,全体民众都应当主办单位的后盾;民众参与意愿的表达,正是台湾争取国际活动的最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