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数万游客涌入郫县,寻古蜀文化之根,观现代乡村田园风貌,赏川西水乡风情,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 生态,带给郫县发展的资本。“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的认识,早已融入郫县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郫县有这样的生态活力。徐堰河、柏条河、府河等8河并流,府河的起源在这里,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水源和保护地在这里。村庄鲜花装扮,道路绿树成荫,田园绮丽致美,14个乡镇均头冠“国字号”称谓“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郫县有这样的生态魅力。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坐拥成都西部新城,是全国首批文明县城、国际都市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郫县有这样的生态魄力。在全境437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步推进生态建设,投资8亿元用于地下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率先开创“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模式,试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率先填补镇级环保机构设置空白。 郫县县委、县政府领导表示:“郫县就是要大打生态牌,大做生态文章,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落实市委总体战略、‘全域成都’的要求,更是郫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县委、县政府的责任所在”。 数年大手笔关注生态,创建“国家生态县”水到渠成。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郫县道路”跃然眼前。 生态观察 “生态细胞”实践 难点变亮点 郫县的生态之美,无需刻意寻找。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集中区到生态农业园,处处是跃动的“生态细胞”。 在长达八年统筹城乡的实践中,郫县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借助生态手段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尤其2007年,在取得一系列生态成效后,郫县再进一步,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县。“创建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通过生态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彰显 ‘郫县·成都生态优活区’的品牌效应,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现代田园城市。”在郫县,生态建设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生态”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其所掀起的浪潮,将席卷每一个城乡细胞、每一个产业形态、每一种生活方式。 截至目前,郫县“生态县”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25亿元。全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14个镇普及天然气,建成1万余口农村小型户用沼气池,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生态成效,群众最有发言权。据调查,公众对郫县生态建设的参与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8%和97%以上。 安德镇园田村,微缩版的“活水公园”走进了农家庭院。生活污水经过管网流到人工湿地,过滤、吸附、共沉、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4个功能不同的水池,完成了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勃勃生机的湿地,也成为村上的一道风景。 安龙村全家河坝,有14个居民院落、55户居民,属于典型的川西农居林盘,依临走马河,有竹林、溪水环绕。每户居民都用上了循环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污水进入田间灌溉,排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再化为有机肥,一个无污染、有机化、生态化的自我循环系统在村里建立。村民满意地说:“河水变清了,白鹭飞回来了,‘生态农业’值钱了。” 不单单是安德镇,新民场镇云凌村、金柏村,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鲜盆花和彩叶植物基地,友爱镇农科村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国家3A级景区,花园镇永泉村,是现代都市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环境优美似花园,住房漂亮似画境,硬件设施似城市,生态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盲点、死角,却变成了郫县的亮点。 进镇入村的“生态细胞”实践,成就了郫县的碧水蓝天和美好家园。郫县共建成63个国家、省、市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小区,320个市级生态家园。 生态攻略 弥补制度空白 创新闪耀光芒 郫县大作为背后,是其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成都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设在柏条河、徐堰河,此外还有11条中小河流进入成都中心城区。从某种意义上说,郫县生态优劣,关乎成都“生命之源”和城市品质的状况。 郫县将之视为历史使命,提升至战略高度来抓,多管齐下地推进“生态县”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每个人都是生态使者。县委、县政府自始至终把“生态县”创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县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 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坚守,持之以恒地创新。在幅员437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步推进生态建设,离不开环境监管的城乡全覆盖。而长期以来,乡镇一级的环保机构在我省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郫县的创新精神,再次闪耀光芒,率先发力在全县14个镇(街道)分别设立基层环保机构,成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办公室(简称“经环办”)。由镇长作为镇环保工作第一负责人,分管副镇长负责镇环保工作的组织实施,镇经环办负责环保日常工作。 基层环保机构,不是摆设。在硬件上,办公用房不低于10平方米/人,拥有取证设备和应急监测设备。在职能上,对区域内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拥有防治和管理权。“这一机构设立,使环保监管触角有效向基层延伸,形成网格化的生态监管体系。”郫县环保局负责人表示,镇环保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全部由财政解决,显示了郫县生态建设的决心。 实际上,创新是郫县一以贯之的生态建设主线。从“蓝天行动”看,首创“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四级联动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运处置的全覆盖,全县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社会对秸秆燃烧诟病不断,郫县再次从制度入手,建立县、镇、村、社、户五级禁烧工作责任制和巡查责任包干制,杜绝露天秸秆焚烧现象。而在机动车排放污染整治方面,对全县所有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实现了绿色公共交通。 生态高度 生态与经济“两全”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生态县”建设,不仅创造出郫县独特的“优活”环境,也带动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建设与保护并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受益于此,全县群众的生态观念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的种子孕育出蓬勃向上的生态自觉。 “生态县”创建中,郫县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达到65.7%,同步建成以川菜原辅料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川菜功能区,现代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快速发展。 农民因生态型都市农业而富。全县现有花卉苗木近10万亩,盆景专业村10多个,大型龙头企业200多家。红东路鲜盆花生产基地,现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鲜盆花种植产业带,花卉产品远销西安、重庆、南充、广安等地。友爱镇春台村“花老大”孙加洪,创造了一亩最高收入10万元的“壮举”。 而利用环境优美的生态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由此催生出中国旅游的“农科村”模式。村民认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两全”之路,成为郫县新农村建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建成以电子电气设备制造、半导体照明器具(LED)制造、输配电成套设备制造为主导产业新型工业体系,工业集中发展度达到63%。和谐的园区高新西区整合后,郫县从零开始,高标准建成成都现代工业港。通过工业生态园区创建考核,在全省率先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三项国际认证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命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工业园。 今年2月,郫县14个乡镇、917名农村生活垃圾保洁员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全面启动,这在我省尚属首次。此举标着着,以提升居民生态素质为主旨的生态文明培养,再上一个台阶。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此前郫县先后开展了 “地球日”、“环境日”、“节能日”、“水日”、“植树日”等主题活动,举办了“出行1千里,请种一棵树”碳补偿公益活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有奖征文、绘画比赛等活动。 几年来,郫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生态文明的新风从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扑面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