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宽
自古以来,龙泉人就对兰花情有独钟,爱兰养兰蔚然成风。无论在城区还是乡村,庭前院后多有兰花随风婆娑。199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兰花确定为龙泉市花。
在上垟镇源底村有一个徐氏家族,发现并栽培了一个素心春兰品种,叫做“龙泉素”。“龙泉素”世代相传,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传承了四代人。
“龙泉素”成传家宝
清朝光绪年间,上垟镇源底村有一位叫徐敬事的账房先生,他帮人经商,常年奔波在温州、苏州等地,看到文人贵族、大户人家养兰的情景,受到熏陶,萌生了爱兰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源底的山上遇到一株素心春兰,欣喜若狂,将此兰花移种至家中天井,呵护有加。
1930年,日本人小源荣次郎从徐家买走几苗素心春兰,同年亮相于日本资生堂兰花展览会上,其所著的《兰华谱》一书,曾专门提及这种产自源底村的素心春兰,称之为“龙泉素”。
徐老先生过世后,“龙泉素”传到了他的儿子徐显邦手里,当时兰花已有十余苗。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徐显邦在县供销社工作,由于做事勤奋,待人友善,家里有不少志同道合的爱兰人来往。他欢迎大家到家里赏兰,却从不轻易送人。后来,徐显邦将兰花作为财产分给徐祖宽、徐祖学、徐祖敏三个儿子,每人分得二十几苗。他还立下家规,要子孙后代世代相传,照顾好这个传家宝。
子孙后代视兰为宝
古话曾说,“兰无三年叶,家无三代兰”“贫富不常则保守难,嗜好不同则培植难。祖宗兼金而求,子孙敝履而弃之”。说的是,一片兰叶不到三年就会枯焦,一盆兰花难以让三代人保存。
作为“龙泉素”的第三代传人,徐氏三兄弟生活没有祖辈富足,却仍然视这祖传的“龙泉素”为宝贝。
作为三兄弟中的大哥,徐祖宽一家人一直生活在源底村,勤劳耕作。对家里的兰花,徐祖宽从不马虎,时常向儿媳杨久珍传授水分管理、虫害防治等养兰花的方法。“养兰花要特别细心,雨很大的时候,要搬到没有雨的地方,或者用东西遮起来。太阳很大时,也要用遮阳网遮住。”说起养兰花的方法,老人滔滔不绝。
由于身体不好,老二徐祖学早早就把兰花交给女儿徐佩红管理。受祖辈熏陶,她也是个爱兰之人,与丈夫杨献松一起细心地照顾“龙泉素”。“太公把‘龙泉素’留给我爷爷,爷爷又留给我爸爸三兄弟,到我这里是第四代了。”徐佩红说,这祖传的兰花,当然要把它养好。
见到徐祖学女婿杨献松时,他正给兰花换土。为了照顾好这传家宝,杨献松十分用心,只要听说哪块山上有好的腐殖土,再远都会跑去挖。“这些土是从很高的山上挖来的,都是腐殖土,非常适合兰花生长。”
由于兰花难养,老二徐祖学家的“龙泉素”曾经染病。经过剪枝、洗根等抢救措施,最后只剩一苗。经过一家人几年的呵护,“龙泉素”又从一苗发展成了现在的五千多苗。
老三徐祖敏生活在市区,尽管没有宽敞的场地,他还是在阳台搭了一座小兰棚。每天一早,他就开始打理兰花,或浇水,或去除枯叶,围绕着这一传家宝忙得不亦乐乎。他说,“养兰花可是细活,需要非常勤劳,懒惰的人是养不好的。”
让“龙泉素”焕发活力
世代勤劳,爱兰如子,源底村徐氏家族秉持着这一祖训,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对于不送人这个规矩,现在有了改变。由于“龙泉素”根部的药用价值很高,如果乡邻需要,徐家人会忍痛割爱,把根挖出来送人。
“以前,我父亲把‘龙泉素’当成宝贝,不舍得送人。但是,如果有人需要,我们也会相送。”徐祖敏说,其实徐家人知道,将根部取下,那棵兰花也就很难再存活了,自然心疼和不舍。但是为了帮助别人,他们还是会把兰花送给需要的人,让它实现更高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兰花君子的品德和丰厚的文化内涵,爱兰之人大多勤劳善良,养兰的人家也向来和睦。“龙泉素”花色嫩绿如玉,花香淡雅持久,叶色清健,柔中有刚。长期养兰花的生活方式,使得徐家形成了与人为善的性格。一百多年来,徐家人有的外出闯荡,有的在家照顾老人,不管走到哪都会带着“龙泉素”,与之生活在一起,始终保持着勤劳质朴的本色。
“徐家人非常和睦,人也都很好,我们忙的时候他们会过来帮忙,他们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来给兰花浇水。”源底村村民叶英对徐家人的评价非常高。
如今,在如火如荼的美丽乡村建设大潮中,兰花成为具有龙泉本土特色的花卉主力军,在改善环境、陶冶性情、和谐生活等方面发挥出显著成效。源底村党支部书记蔡建斌介绍,源底的徐氏家族是一个大姓,“龙泉素”作为徐氏家族传承百年的兰花品种,已不单单是一个兰花品种,还成为村里古名居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元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徐佩红夫妇意识到市场对兰花有很大的需求。让“龙泉素”走向市场,被更多人了解,成了徐家人的愿望。目前,“龙泉素”已经小有名气,不少兰友前去源底村参观,交流养兰心得。2015年4月份,“龙泉素”参加浙江省兰花博览会,获得三等奖。
看着古老的兰花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徐家子孙们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