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龟甲牡丹
仙人掌一直给人以坚韧、生命力顽强的印象,就像植物界的“蟑螂小强”。它们可以生长在干旱贫瘠、人迹罕见的沙漠,那里常年缺水,却依然不能阻止仙人掌带来的“勃勃生机”。
这顽强的生命力得益于仙人掌奇特的外形,它们自身的刺座、刺和毛是仙人掌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仰仗。比如,刺和毛可以保护它们不被强烈的紫外线所灼伤,或者控制表皮的水分流失,并尽力保障将露水汇集,供给根部吸收。
同样是因为仙人掌不喜水的特性和奇特的外形,让不少人喜欢将它养在家中,观赏、收藏。或许是人类“爱之切”,让仙人掌如此顽强的植物也面临着灭绝。
近日,一份发表在《自然植物》上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人类活动逐步扩张,使得仙人掌处于生存危机之中。目前人类所知仙人掌中的50%以上的物种已被人类利用,其中30%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不坚强的“植物小强”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困惑,为何仙人掌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却是濒危植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邱英雄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濒临植物的定义并非以总体存在的数量多少定论,而是以野生的种群为标准。
而这份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报告提到,研究人员对1478种仙人掌分别进行数据分析,依据它们的分布地区、数量趋势、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特征、保存状况、使用和贸易等因素,最终得出结论——接近30%仙人掌品种濒临灭绝。因为,看起来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有些也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严苛,一旦气候或土壤被破坏,就很难继续生存。
在众多破坏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导致植物濒危的主要原因。“可以说,现代植物濒危或灭绝的原因99%以上都来自于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杨春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其中直接原因包括无节制的采伐利用,因人口扩张、工农业发展等原因人为改变土地功能导致植物分布区缩小、破碎化或片段化等。间接原因则更为复杂多样,如大气、水以及土壤污染、外来种入侵、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功能受损、植物所依赖动物群体的退化等等。“这些活动会直接减少植物群体的数量或间接干扰植物群体的正常维持和更新,当特定植物群体的数量减少到一定阈值,就会进入濒危、极危、野外灭绝或灭绝的状态。”杨春锋解释说。
另外,人类对活体仙人掌的非法贸易是导致仙人掌濒危的另一原因,因为不少来自世界的仙人掌收集者,格外青睐野外环境中的稀有仙人掌品种。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加之人们对植物的保护意识薄弱,就让仙人掌等稀有植物遭受“灭顶之灾”。
目前,在我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公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中,仙人掌科中共有34种被纳入附录Ⅰ内,均属一级濒危物种。比如花笼、龟甲牡丹、龙角牡丹等,它们或艳丽或奇特的外观颇受买家欢迎。
灭绝的不仅是植物
如果有人认为植物的灭绝对人类影响不大,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们存在于庞大复杂的食物链中。其中某种生物的消失,必然也会对相关联的其他物种产生重要影响。就像多米诺骨牌,这样的影响也终将人类囊括其中。“每种植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承担特定的功能,一种植物的消失将会使特定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衰退甚至崩溃。而且,每种植物都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相互依存,一种植物的消失将间接影响到其他很多生物的生存状态,包括人类。”杨春锋解释道。
仙人掌某些物种的消失,直接影响到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一些动物的生存危机。因为它们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当地许多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比如,它们可以为鹿、林鼠、兔子、土狼、火鸡、鹌鹑、蜥蜴和乌龟等提供食物和水,而动物们帮助仙人掌播撒种子;仙人掌花朵的花蜜则是当地蜂鸟的食品。
“每种植物都可能蕴藏着有益于人类的丰富的资源,比如黄花蒿中含有治愈疟疾的青蒿素,红豆杉中存在的紫杉醇,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但是随着一种植物的消失,其承载的所有特有功能化合物将永不再返。”杨春锋继续解释道,“另外,每种植物都拥有其特定的基因库,其中可能具有极高价值的功能基因,将会极大促进农业、园艺园林等的育种,改良已有品种或产生新品种,所谓一个基因就会提升一个产业;而物种的基因库将随着植物的消失而永久流逝。”
打个比方,在我国裸子植物属于濒危物种,其中的银杏和水杉虽然在一些城市中常见,但实际上它们在野外的生存岌岌可危。“目前,我国野生银杏只生长在中国中部的三峡地区以及东部的天目山,水杉的数量更少,只有四川、湖北和湖南交界地区还存在野生的水杉。”邱英雄不无惋惜地表示。虽然人工培育的银杏、水杉等植物数量不少,但是这些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其野生群体中,因此野生群体的保护亟待加强。
保护 从现在做起
一种自然植物物种的诞生可能需要经历数百万年,但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永久消失可能只需要短短数年甚至更短。
虽然有不少植物已经完全消失在人类的视线中,但是保护的行动只要开始就不会太晚。面对濒危的植物,人类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对植物的干扰,还给它们本来的世界面貌。“具体做法有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两种。”杨春锋介绍道。就地保护指的是植物虽受到破坏,但是随着环境的恢复和维护,还存在复壮的可能;迁地保护是指极大改变了原有生境,需要重新规划新的栖息地来实现植物的保护。“还可以采取帮助播种的方式,将植物迁移到适合生存的其他地区,这样也是一种保护。”邱英雄说。
另外,就是要将生物多样性尽量保存完整。当濒危植物数量递减时,“人类还应当保存其种子、繁殖体等种质资源,尽可能多地保存其遗传资源,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人类还应当加大对于濒危植物致濒机制的深入研究,从不同水平、不同尺度上阐明引起植物濒危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实现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杨春锋认为。
|